随着物联网(IoT)设备的爆炸式增长,欧盟通过 EN 18031 标准强化了对联网设备的安全要求。对于制造商而言,为多型号产品逐一申请认证可能面临高昂成本与时间压力,而系列型号认证(Series Model Certification)为此提供了高效解决方案。但如何判断产品是否符合系列认证条件?本文将系统梳理核心规则与操作流程,助您速决策。
1、核心设计与功能一致性
所有型号必须基于相同的技术平台,且满足以下条件:
·硬件架构:主处理器、内存、通信模块等核心硬件一致。
·软件版本:操作系统、安全协议(如TLS/SSL)、加密算法等无差异。
·安全功能:身份验证、数据加密、固件更新机制等安全模块完全相同。
2、仅允许非关键性差异
型号间的差异需为不影响网络安全的次要变更,例如:
·外观设计、屏幕尺寸、颜色等物理差异。
·存储容量、传感器类型(如温湿度传感器 vs 运动传感器)。
·通信协议的子版本更新(如Wi-Fi 5升级至Wi-Fi 6,但安全协议不变)。
禁止差异:
·硬件安全芯片更换(如TPM模块型号不同)。
·加密算法或密钥管理机制的改变(如AES-128改为AES-256)。
·选择系列中功能最复杂、安全风险最高的型号作为主型号,通过全面测试。
·其他型号需基于主型号的测试结果进行差异补充评估。
需提供技术文档证明:
1.差异清单:明确列出所有型号间的硬件、软件、配置差异。
2.安全影响评估:证明差异不会影响已认证的安全功能(例如:新增传感器不涉及数据传输加密逻辑)。
3.测试覆盖范围:主型号的测试是否足以覆盖其他型号的潜在风险。
·欧盟认可的认证机构(如TÜV、SGS)将审核差异报告,可能要求对部分型号进行抽样测试。
·若差异影响安全功能,需单独认证或修改设计。
适用场景 | 不适用场景 |
同一设备的不同存储容量版本 | 不同通信协议(如4G vs 5G模块) |
同一传感器的多尺寸变体 | 安全芯片供应商更换 |
软件界面语言本地化 | 新增生物识别功能(如指纹模块) |
1.认证范围限制
·系列认证仅覆盖提交时声明的型号,后续新增型号需重新申报。
·若生产过程中更换关键组件(如芯片供应商),需重新评估。
2.文件要求
·必须提供完整的技术构造文件(TCF),包括所有型号的BOM(物料清单)、固件版本、安全配置说明。
3、法规动态更新
·EN 18031与欧盟《网络与信息安全法案》(NIS2)等法规联动,需持续关注标准修订对系列认证的影响。
1.提前规划:在设计阶段尽量统一硬件/软件平台,减少后续认证复杂度。
2.咨询认证机构:在提交前与认证机构沟通差异分析方案,避免重复测试。
3.保留变更记录:建立产品版本管理系统,确保可追溯所有型号的技术变更。
通过系列型号认证,企业不仅能降低合规成本,更能向市场传递“安全优先”的品牌承诺。然而,EN 18031的复杂性要求企业从设计阶段即统筹规划,并借助专业机构的技术支持。建议在项目初期与认证机构建立沟通,明确技术边界,确保产品快速进入欧盟市场的同时,筑牢网络安全防线。